河水清澈蜿蜒向东,鱼儿时而潜底时而欢跃;河岸柳浪闻莺,花香四溢……盛夏时节,漫步在天长市川桥河畔,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安徽省天长市做足水文章,唱响生态曲,多措并举对市区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倾力打造“河湖连通、环境优美、城水相依、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的水美天长城。 天长市区地势平坦,河道、渠系、水泊、湿地密布,川桥河、白塔河、浔城河等河渠穿城而过,城西分布着连片湿地,水系长达42.5公里。近年来,因城市配套设施陈旧,加上一些居民将生活污水垃圾排入河中、郊区居民沿河滩种菜挤占河道,致使市区河道变窄、淤积堵塞、杂草丛生,昔日清澈透亮的“景观河”一度成为“垃圾河”、臭水沟,备受市民诟病。 为还百姓一城清水,早在2008年,天长市就着手制定《市区水系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实施意见》,修编川桥河、浔城河、白塔河、二凤渠和红草湖等重要河段、水泊、湿地及引水进城等项目专项规划,先后投入近40亿元,对市区水系、渠道、水泊、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分为引水进城、防洪排涝、治污截污、景观建设等十二大系统工程。 川桥河是贯穿该市市区东西走向的河流,市区段长2.3公里,因多年未疏浚,泥沙、垃圾淤积严重,水体发黑发臭,一遇大雨即发涝灾。为此,2009年9月以来,天长市投入2.25亿元,通过修建河闸、清淤河道、石砌护坡、截污纳管、水生态环保、水域景观打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随着综合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河道清淤、沿岸护坡、河闸、绿化、景观建设等工程相继完工,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系景观——滨河公园。“曾经的川桥河河像一条臭水沟,附近居民都掩鼻而过,避之不及。如今完全变了样,水清了,岸绿了,环境也美了,成了一座现代化生态公园。”说起川桥河的变迁,78岁的老教师吕玉明先生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和川桥河一样,长1.65公里、贯穿小城南北的浔城河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该河治理涉及水利、环保、市政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生态工程。该市投资近9000万元的浔城河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举措,彻底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水体环境,恢复河道活力。 投入近2亿元、白塔河市区段治理改造提升工程已近尾声,该市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在开展河道“清四乱”专项整治的同时,该市将白塔河精心打造成了沿河公园,修建景观塔、桥和河滨休闲步道。为让市区水系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该市投入1.28亿元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将距市区20多公里外的川桥水库水引入市区主要水系,为城区河道、渠系、湿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红草湖湿地公园建设,更是该市进一步绘好水美天长新画卷的大手笔。从2010年起,天长市分期投入20多亿元,先后在城西洼地打造建成红草湖中园、南园和北园三座连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同时把川桥河和白塔河水巧妙地引入园中,全面疏通园区循环水系,让水体互联互通,从而使红草湖湿地真正成为小城天长的“天然氧吧”。 “一时美”如何变成“永续美”?天长市立足长远,还在市区主河道、红草湖水域内设置增氧设施,种植滨水植物、沉水植物,打造生态浮床,建立排污净化系统,增强水域的自净功能,持续改善水体水质。与此同时,在河、湖周边修建眺望台、亲水平台、健康步道、休闲广场、景观灯饰等设施,通过河、湖岸修复、杆线入地、增绿添景等方式,精心打造富有“皖东水乡”特色的水系景观,成为小城天长万千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范明 李志明 李东升) 来源:天长市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