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天长网社区

查看: 455|回复: 0

[户外实拍] 我的第一次邮轮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7 1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这是我的第一次邮轮之旅,带上父母,从巴塞罗那登上歌诗达恢宏号,在西地中海转悠七天七夜,分别停靠马耳他、撒丁岛、罗马、热那亚、马赛并上岸走马观花后,回到巴塞罗那。
一切攻略都提到邮轮并不适合单身游客,性价比不划算且会极度无聊。即便邮轮也有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但因其他乘客都是一家家或一对对,也就不用指望能有啥穷小子杰克碰上富家女露丝的泰坦尼克艳遇。这样也好,船上绝大多数舱房都为两人设计,不过合理布局的空间,足够第三甚至第四个成年人,以减半的价格加入。我通过美国一家代理网站预订,更神奇的是拿到比内舱房价格还低出一大截的海景房。最终,不含小费、酒精类饮品和上岸消费的三人七天邮轮行程,仅不到1500美元。

我从不善于记录花费,也不会分享攻略,不过想说说自己对邮轮这么一种临时社会形态的简单观察。



根据港与港之间的航程长短,邮轮至少会有一天一夜不着岸的海上漫游。这对于习惯了要么贪婪看名胜、要么放慢节奏融入市井生活的我,会有无所事事的担忧。刷微信朋友圈?邮轮能以每分钟0.5美元的WIFI价格和独立的昂贵数据漫游费,对低头族完成“劳动改造”,于是几乎见不到拿着手机刷屏的土豪,人人都回到被手机奴役之前美好的“从前慢”时光——扶着甲板栏杆看海发呆、晒在长椅上看书、占着稀有的按摩池位不走、在不同类型餐厅细嚼慢咽、到健身房听着电台音乐跑上20分钟,就连电梯间都重现着各种语言问候的面面相觑。而上岸后,短则5小时、长则10小时的一日游,对罗马、马赛这样遍地景色的名城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马不停蹄的赶路者也不大舍得钻进咖啡馆守着WIFI到开船。
漫长的海上时光,让我重新恢复了些许感受力,即便不去主动搭讪,也会看着身边人,激发一些内心小剧场。
我们含在船费中的晚餐,被固定安排于Duca di Borgogna Lower餐厅的147桌,晚上9点开始的第二场。前四晚,隔壁桌是一对优雅却自始至终保持缄默的美国黑人情侣,两人脸上都挂着忧伤的表情,女的总是只叫一份前菜和一道沙拉,男的只好自个儿吃完整顿晚餐;第二晚,他们开始在纸上玩着不知什么规则的游戏;第三晚,游戏平台移到了姑娘的iPhone上,她似乎开心也开胃了一些,叫了一盘大虾,吃了几口,却又停下了,脸上重被忧伤笼罩。他们总是第一个离场回舱,其他时候,无论靠岸还是海上,从没再见过他们的身影。罗马离港后,隔壁桌换来一家四口的意大利家庭,仅仅一天后,固定的服务生就记住了他们的主食要多加芝士,而我们的则一点不加的巨大饮食差异。相邻食客还是没有交流,直至意大利之家的儿子赶上了生日,在餐厅职员的煽动下,我们才加入共庆并勉强分享了一小块蛋糕。
餐厅也有热闹的时候,且突出体现着船籍归属地的民族个性。歌诗达是意大利品牌,每隔三晚,晚餐时间就会有一轮非常意大利的欢乐时光。有船员带头高歌《我的太阳》和《维苏威缆车之歌》,服务生们暂放沉重餐盘,系着围巾蹦跳起来;食客们挥舞起白色餐巾,并进一步在船员带领下,绕着好几长排的餐桌,接力成小火车。






更能彰显意式热闹的部分,是从不停歇的公共娱乐节目。五层和九层甲板都有着一块比较大的中央舞池,白日里,都会组织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培训,莎莎、摇摆、牛仔,老头老太太们热烈而艰难地跟着《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扭动着。晚上的五层,则是中年女歌手的意语情歌专场,简单的键盘、蹩脚的声音,更像是我们1990年代初的卡拉OK,在回旋射灯的晃动下,人们翩翩起舞。恍惚间,我犹如听到主持台召唤,“下一首歌,7号台的杨女士,《心雨》”。
9层甲板,则时不时来一些有着性暗示也不阻挠未成年人加入的游戏,也像是意大利旧式电视娱乐节目的录制现场。费里尼电影里丰乳肥臀的摇曳大女人,会发动突然袭击,一屁股坐炸夹在男宾客双腿之间的气球;围成圆圈的人们用自己的胯部,接力传递一根充气棒子。占据船头三四五层的巨大剧场,也像是从费里尼电影《大路》里走出的马戏团,有着典型的喜剧小丑,一个钢铁人和一只猴子,芭蕾舞演员差点就支撑不住他们的女伴。

赌场的客人从不算多,偶有不少孩子拿着父母的信用卡,尝试抓个毛绒玩具或是剪短一根挂有GoPro4或PSP的线,来回几趟后,只有唉声叹气,“1.35欧没了”。女荷官在百家乐牌桌前矗立几小时,才等到一名堆满筹码的大客户,而这个有钱家伙更像是个钓鱼翁,不一会就引来几个掏出稀稀拉拉几张20欧的俄国人,毋庸置疑,败兴而归。






10月末的地中海,不冷不热,风也不大,因此9到12层的露天甲板,就总能躺满各种累赘的肉体。他们经常得爬起来,给尖叫着从泳池冲上来的孩子,拿毛巾擦个干净。



从电梯前和自助餐厅发出的语言判断,这艘邮轮上的法国乘客最多,大部分应该都是从马赛登船转一圈的,成年人们自信地跟碰上的每一位乘客问候“Bon Jour”。第二晚的午夜12点,4层的夜店属于学校组织出游的一群小半截。在DJ的节拍下,往彼此后背塞着击鼓传花的彩带。次日早晨,却又一个个规矩安静地在图书馆里赶作业。偶碰两户华人家庭,也都是彼此说着法语的“FBC”(France Born Chinese)。
德国青年在按摩池中狂饮狂吼又彼此拥抱,他们的人数其实不多,只有在剧场主持人以回馈分贝来确认各国观众数量时,才爆发出Made in Germany的质量上乘欢呼声。
西班牙人呢?晚上的每一个节目开始,主持人确实会按顺序,在意、英、法、德后,照例说出Buenas noches(晚上好),也总有几声附合,却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只有第一天在10层按摩池里,我见到一对来自麦德林的哥伦比亚人,“那部美剧《毒枭》真心不错,虽然还是以美帝视角打量我们。其实我们那儿现在安全极了。美景、美食,最重要的是,可以轻易得手的美女。”
万精油的英语是少不了的,不过大多来自东南亚的餐厅服务员的发音有些难以跟上。英美加澳乘客并不多见,只有一天乐透开奖时,一位来自英格兰的大妞中了500欧。我们因为是在美国代理买的票,船卡身份也就跟着成了美国人。不过,有过东亚邮轮经历(海洋水手号)的老爸,显然并不待见这一换籍,因为记忆并不久远的那次海上之行,有着满目可见的中文指示、菜单和广播,一日三餐也完整照顾中国胃,最重要,还有持续不断的热水供应。不似这艘在地中海转悠的邮轮,热水只有从下午茶时间的咖啡机中获取。
每天下晚,自助餐厅开放的最后时间,各色皮肤的乘客,都拿着大小杯子,像198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难民一样,排着长队,挤干各种饮料机里最后一滴水分,并带回房间。虽然酒吧和咖啡厅也很热闹,但更多乘客看上去并不乐意为解决饥渴这一马斯诺基础需求而再次付费。我家也一样,直至第一段咸极了的晚餐迫使我决意得点上一瓶收费矿泉水时,服务生才指指船卡,“你们是Water U.S.A.,是包括饮用水的。”
老爸在坚持了好几天只有冷水的西式晚餐后,决定在最后一顿恢复中国胃,挡住服务生企图往杯里倒下的矿泉水,转而要求开水。这下,可就要等到第二道菜上桌时,才迟迟来到。望着隔壁桌意大利之家还在往水里掺冰块,不得不确信,中国与外国,就是这么不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