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之前,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4800米的日乌且垭口,虽然已经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贡嘎无人区徒步了几十公里,早已疲惫不堪,却还得急速前进,要在天黑之前,到达前方的露营地。然而,没走多远,却发现一名独自穿越贡嘎的旅行者,倒在了帐篷前的小溪旁,不幸遇难。他的帐篷里,只有一个大约65L的登山包和一小背包,碗中,还有没吃的方便面……。
我们到达日乌且沟营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除了我们的篝火和炊烟,四周一片寂静。远方,是我们千辛万苦翻越过来的日乌且垭口。月光下,白雪皑皑。星光下的夜空显得分外的蓝,雪山的寒风阵阵,景色冷艳绝美。遇难者长眠就在我们的前方,可是我们却无能为力将他运送下山。
1982年5月1日,两名日本的登山爱好者在攀登贡嘎雪山失踪,最后是当地的22名村民才将一人救出贡嘎无人区。在2007年的国庆节,也有一个驴友,还是一个女孩子,也在贡嘎不幸遇难,至今有二十多名旅行者和登山爱好者长眠于贡嘎无人区……。
登山、穿越、徒步这么危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冒险,甚至付出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呢?对于不喜欢旅行的人来说,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花费那么多钱财,冒着随时都会丧失生命的危险去旅行,无异于吃饱了撑着,他们认为我们这类人喜欢自虐。或者被理解为寻求刺激的一群人。但是,没有人,没有媒体,站在旅行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登山爱好者者为什么要去些地方?为什么要徒步?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对于旅者来说,一旦没有出去,就觉得闷得慌,好像旅行上了瘾,反复地出行也都是饮鸩止渴,只有在旅途中才会觉得快乐,一旦回到现在,好像失去了什么,但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这到底为了什么?
2011年10月3日,就在出发去七藏沟、则臧海穿越100公里无人区的前夕,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一名登山爱好者在我们将要前往的松潘雪宝顶雪山登山,准备顶登时,于海拔4800米处遭遇雪崩,坠落山下100米,不幸遇难,另一名登山爱好者受伤。而就在出发的前三天,2011年10月11日,四姑娘山又有14人的穿越队伍失踪12天的消息传来,让我们即将出发的队友十分担忧。
很少走出城市的人们,不可能理解这些户外徒步、露营和登山的行为,走在九寨沟的水泥路上,就可以舒适地看到他们心目中的美景,到各个景点,就能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景色,为什么非要去到这些无人区?徒步几十公里,只为看到一座山,一个湖,或者一片森林?
他们无法体会到,在没有汹涌人潮的无人区,不需要昂贵的景区门票,就可以自由地行走在美丽的大地上,在无人的旷野,能够静静地聆听鸟叫虫鸣;伫立雪山之巅,我们可以俯瞰那碧蓝的海子;在原始的湖边,目睹阳光照耀在山顶的辉煌;更无法理解在雪地寒冷的营地里,队友们围在篝火旁,享受着的那份温暖。
遇难于珠峰的著名登山家马诺里有一句最经典的名言,抽象解答了为什么要去登山,他说:“因为山就在那里!”。但每当我在山顶上累得无法呼吸,在暴风雨的黑夜,独自躺在冰冷的帐篷里,自己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因为山就在那里!”似乎并不能解决我们旅行者自己的困惑,依然不明白是为了什么。
每次出发都有一种期待,也许会遇到不同的伙伴,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也许迎接我们的是更多的冒险与挑战,期待着即将达到的目的地。可能行走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就是为了摆脱现在中无尽的烦恼……。也许这都不是我们喜欢旅行的原因。又像是一种虚无的感觉,不过如果你不旅行,可能连这种感觉都无法找到。
记得埃德加·斯诺在描述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贡嘎探险时写道:“徒步爬山,爬得你四肢筋疲力尽,在日落时分到达一个从未见过的河谷,不知道晚上在什么样的房间铺床睡觉,别的什么也不指望,只想安安稳稳地睡上这好不容易才挣得的一觉。这些都是最简单最原始的需要,但满足这些需要后所得到的兴奋和激动,却是那些常年居住在城里,只和大马路打交道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在荒芜人烟的旷野,我们吃的不是干粮,就是大米煮土豆白菜,虽然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不过,即使登上雪山之巅,独享无敌的景色时刻,我们遥望远方,期盼着早日到达终点,也梦想着能回到现实的世界,可以和常人一样洗个热水澡,不用睡在冰冷的地下。但是,每次到达旅途的终点,,心情却是那么复杂,说不出是高兴还是失落。
或许我们会觉得家很温暖,但稍事休整,一定还会再次出发,期待下一个目的地。也许在现实中,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太多无法满足的欲望,期盼在旅途能得以释放、解脱,而内心却似乎永远没有终点。旅行,总在不断地寻找着心中的目的地,也许只为了无法到达的目的地……。
后记: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登山、穿越、旅行,于是写了这个无病呻吟的东西,但愿能表达我和我的驴友们准确回答。
了解更多旅行攻略,请关注微信号:LHDWLX 和微博: @行者老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