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动物世界》伴随着人们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久不衰,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它是央视拍摄的,甚至以为是解说者赵忠祥们摄制的。其实,这个节目仅仅是央视剪辑的,片源来自欧美,仅仅是老赵解说的,并且进一步成就了老赵的大名。央视只不过是充当了搬运工而已,因为配音这个小case,连你我也能搞定的。 先声夺人地给你打一个比喻:国人看到一头羚羊,首先会把它看成一盘菜,然后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扒皮抽筋,清蒸红烧,再然后大吃大嚼,杯盘狼藉,美其名曰“舌尖上的中国”;西方人看到一只野生动物,则是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同类,看到的是灵性。 中国人只会拍抗日神剧,这个不用花多少脑子;央视只会搞“春晚”这样的皆大欢喜,里面满是以自虐为内容的小品、相声。我敢说,一年一度的春晚全加起来,也不如《动物世界》的某个镜头珍贵。你看这些画面:一只豹扑向一只羚羊,一头母猩猩怀抱着小猩猩,一群角马在东非高原上飞奔。多么令人震撼,多么令人神往!为了一个镜头,拍摄者可能要付出十年的守候。 央视上类似的节目,除了《动物世界》,还有《人与自然》,片源全是欧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国人拍成的。这些节目除了极强的娱乐性、让人们大饱眼福外,还呼唤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让人们喜欢自然、爱护自然。这些节目老少皆宜,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不但有很重要的科普意义,还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他们树立探索自然、追求科学的远大志向。 央视每年广告收入上百亿,可谓财大气粗的金主,他们也曾经去非洲拍摄野生动物,新闻频道也曾播过几个镜头,但看上去十分业余,根本不能与《动物世界》的画面相提并论。《动物世界》这些拍摄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拍摄周期很长,出名很慢,这是其一。拍摄者是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相当的科学知识,有相当的摄影素养,有博爱精神,牺牲精神,把动物当成兄弟姐妹的人们才能胜任。这些团体和个人,里面有高级摄影师,也有生物学家与爱好者,把金钱置之度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深入不毛之地,不顾危险,与虎狼为伴,与虫蛾为伍,昼夜守候,不错过一个机会。(为捕捉一个精彩的瞬间,他们可能蹲守很长时间。)为了拍摄一个精彩镜头,甚至献出生命。当然这种活动,受到许多非赢利组织赞助,也受到社会的很多的鼓励与嘉许。 中国缺摄影器材吗?这个也不缺,这个还没有对中国禁售。但中国缺乏这样的团体与个人,当然也缺乏真正投资意向,更缺乏拍摄野生动物的技术,但更缺乏的精神,精神是最难COPY。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宽容博爱的精神,他们对自然资源,只有掠夺与占有,看到野生动物,就寻思着如此捕捉它,如何吃掉它。所以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型野生动物几近灭绝。国人几乎无所不吃,甚至鱼翅、猴脑、鹿血、穿山甲,不论其营养价值,主要是因为食材的稀缺性,或是显示身份。中国人缺乏对野生动物、生态环境那些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同处东方世界的日本韩国,也不差钱,但也不能拍出这些镜头,因为东亚人是“经济动物”,喜欢算经济账,而野外拍摄,却是许多不计回报,不计付出的,这是理想者、志愿者干的工作。你野外拍摄十年的艰辛,说不定只能剪辑几个小时片子。这样的回报与付出,谁会做呢? 来看看BBC是怎么拍《动物世界》的吧…… 作为BBC的巅峰之作 对于这一套经典的纪录片 大家更是评价说:天下纪录片千千万 我只服BBC 动物纷纷表示,再也不相信人类了... 一直很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要给大家安利这部豆瓣9.4分的《荒野间谍》。它会告诉你这些与动物“零距离”接触的镜头是如何捕捉到的。 BBC制作了一系列安装了隐蔽摄像头的“间谍动物”,它们可以活动、会眨眼、动耳朵,而且还有微表情,它们负责偷拍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成就了一部部称奇的自然大片。 纪录片《荒野间谍(Spy in the Wild)》,是『动物卧底』系列的又一次里程碑式力作。BBC带着《荒野间谍》再次重回视野,而这一次,则是卧底阵容的全面开挂。 在全新纪录片中,BBC一次性派出了34位“间谍”潜入动物世界。 土拨鼠间谍拍下的温情日常 远处一脸呆萌的土拨鼠,没错,是一只卧底,摄像头藏在它的眼睛里。 就是它,记录下了土拨鼠之间的甜蜜互动。原来,土拨鼠家族们维系感情的方式是“亲吻”,堪称花式虐狗。
《荒野间谍》中的感人一幕
它是一只“间谍小猴”,是英国BBC电视台派出的密探。毛茸茸的皮肤,包裹着塑料头骨和金属四肢骨架,由电脑系统控制…而它的右眼,是一个4k高清摄像机。 它的工作,是拍摄叶猴家族的私密生活细节。 间谍小猴子的出现,引起了猴群的骚动。猴子们纷纷赶来,围观这位“不速之客”。 它们对这只陌生的小猴子心存戒备… 经过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猴子们终于打消疑虑,间谍小猴彻底融入猴群。但就在这一天,悲剧发生了! 间谍小猴从树干上掉落,重重的摔到地上。然后直挺挺的一动不动… 让人侧目的一幕发生了:先是一只母猴焦急的抱起小猴,沉痛的向大家宣布间谍小猴的死讯。 猴子们围在间谍小猴的“尸体”旁,议论纷纷,气氛悲伤而凝重。 有的猴悲伤不已,有的猴去摸“尸体”的心脏,有母猴紧紧把自己的孩子搂在怀中,有的猴拥抱在一起相互安慰…它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夭折了一样,悲痛欲绝,久久不愿散去。 而间谍小猴,用它右眼的4k摄像机,拍下了这动人的一幕。 白鹭特工和粪便间谍 在非洲,大象是最难监控的目标,因为它庞大、强壮、聪明、破坏力很强。 为了拍摄大象的私密生活,BBC派出了经验丰富的白鹭特工,以及最富传奇色彩的王牌间谍:粪便摄像机。 粪便摄像机,是由一堆大象粪便堆成的,散发着大象所熟悉的味道。 它由四个粪球轮胎,和一个粪堆摄像机组成。4k高清摄像机,带变焦功能,能拍下象群的一举一动… 看到这坨奔跑的屎,大象的心情很复杂 由于大象的体重惊人,很多间谍都曾“丧生象腿”,比如下图这只乌龟间谍,它的下场就很凄凉… 也不能算特别惨,毕竟它还见证了一场不可描述 粪便摄像机的优势之一正是:大象一般不会主动踩踏自己的粪便。这大大提升了粪便摄像机的生存机率。 另外,粪便摄像机还有一个独门绝技:屎也能拉屎。其实那是它释放出的一颗粪球摄像机,用更贴近的方式靠近大象… 而白鹭特工的优势在于,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白鹭是大象最熟悉的鸟类,被大象伤害的机率很小。 事实证明,在BBC纪录片团队三年的拍摄中,白鹭特工从未受伤。 白鹭特工唯一一次被攻击,是一头兴奋的母象朝它丢了一大坨泥巴… 白鹭特工和粪便间谍经常联手出击,在追踪陆地上最强悍动物的战役中,它们屡立奇功! 它们的组合名叫:屎徒行者 腹黑的灰松鼠 北美洲的秋天,满地金黄。灰松鼠正在储存过冬的食物。一只间谍松鼠,悄悄的来到了它们身边。 每年秋天,一只灰松鼠会在埋藏约一万颗坚果。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挖出来充饥…它们具有远胜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记住其中的四千个埋藏地点。 很多人都不知道,灰松鼠的另一个特征是:没节操!BBC的间谍松鼠,用它右眼的4k摄像头,记录下了它们的卑劣行径。 间谍松鼠的手上抱着一颗硕大的坚果,而且它的长相看起来呆头呆脑,一副孬种的样子。很快的,间谍松鼠就被一个没有节操的家伙盯上了。大庭广众之下的强抢行为,亮瞎了间谍松鼠的“钛合金鼠眼”。 但这一次,间谍松鼠手上拿着的,可不是一般的坚果,而是一颗“间谍坚果”。到了冬天,这个没节操的松鼠挖出它时,想必会很懵逼… 狐獴:约架啊!老子有的是兄弟! 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生活着一群讲义气的狐獴。 它们耿直、仗义、拜关二哥,为朋友两肋插刀。 在狐獴的社会中,哨兵是最危险的职业,因为它很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目标。但为了保护同伴,它们愿意站得更高,承担更大的风险。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曾几何时,我们还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 今天,这只狐獴哨兵,将面临严峻考验。一条间谍眼镜蛇,出现在它面前… 它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用瘦小的身躯挡住眼镜蛇的去路。它不断骚扰,反复试探,试图让入侵者知难而退… 但这条眼镜蛇就是不肯退却,无奈之下,狐獴发出了叫声,呼唤兄弟们来帮忙。这是友谊的力量,兄弟们纷纷赶来,在凶狠的毒蛇面前,毫无惧色。 打群架,没怕的 这是一群让人敬畏的狐獴,在一次次无畏的缠斗中,它们甚至发现了间谍眼镜蛇的真相...跟朋友们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 这部《荒野间谍》制作时间长达三年,动用了34种间谍动物拍摄各种动物真实的私密生活。这些影像不仅是拍给英国人的,也不仅是拍给欧洲人,更是拍给全人类的。 各种惊人的BBC间谍|《卧底海豚帮》剧照 伟大的BBC纪录片团队,汇集了这个地球上最有趣的模型制作专家、手工艺师、机械专家、电子技术专家、摄影师…他们耗尽心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闻所未闻的世界。 比如,狐獴的猜忌心很强,不容易接纳陌生来客。BBC团队为了让间谍狐獴能混入其中,收集了大量附近狐獴粪便,涂抹在间谍狐獴身上…... 如果没有BBC团队,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看到:土拨鼠接吻;黑猩猩装逼;狐猴吸毒成瘾;军舰鸟的流氓行径;北极狼妈妈在茫茫荒野中找孩子;一只印度猕猴被同伴从十多米高台上一脚踹下… 碰瓷 如果没有BBC,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可爱的小生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精彩的活着,它们也有自己的“潜规则”和“江湖道义”… 只有真正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才会想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点子、花这么长时间、以这么大的热情,冒着生命危险,去制作一坨大象粪便、去制作一群机械动物、鳄鱼潭趟水、南极露宿、在寒风泠冽中守护一只北极狼幼崽… 爱天涯寻北之旅—去雪乡、去漠河、去北方的北方 - END - 本期编辑 / 河上监制 来源:爱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