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又见炊烟升起 暮色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 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 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 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 当这首熟悉的《又见炊烟》在晚会上唱起,耳畔是一片不自觉的掌声和欢呼声。跃动的篝火中,有人眼花含泪,有人满心欢喜。 此刻,不过是假期平凡的一夜,却因为一场田园篝火,让我们找回了人与人之间久违的亲昵。 又见炊烟,触动人心的,原是乡愁,是简单,是我们不会表达、不善于表达的感情方式。 二、篝火 记忆的片段,仍长久定格那一笼暖洋洋的篝火。秋日寒夜,这篝火,温暖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让内心都感到温暖。就是这样的感觉。 晚餐后,相约在广场举行活动。男女老少,围成一圈。一场暖场而又简单的兔子舞,让陌生的游客之间多了几分好感。 接下来,是经典的击鼓传花。随着鼓点的开始,每个人都打起精神,紧盯黄花,直到鼓声终结,笑声顿起。最后拿到花的人,要惩罚一个节目,即兴表演,然后会得到一个奖励。 第一首歌,便是一个面色含羞的女游客,唱起的这首《又见炊烟》。 在又见炊烟,在篝火之滨,唱起这首歌,是最贴切不过,自然就引起共鸣,同声高唱。此刻,我觉得,这趟旅行即便天气并不完美,尽管消费不菲,但还是值得。 有多少个都市之夜,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中结束的。寻常而又乏味。以至于有人给手机起了一个别名,叫“狗链子”。想一想,真是传神啊! 这场篝火,注定要载入记忆很久,要温暖寒冷的日子很久。 需要说明的是,《又见炊烟》作词者庄奴,亦是长期生活在重庆璧山的一位词人,我们也自然把他看作是重庆人。只是,先生已经作古,唯有作品流传后世,温暖人心。 三、民宿 民宿不是酒店,不是农家乐,而是乡村艺术酒店。 如果光是这些词,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概念。用世俗的观点诠释一下,它比五星级酒店还贵。这下秒懂了?! 为什么?民宿,消费的是艺术,是生态,是记忆。老物件、原生态,再艺术化的再现,于是,“西部最美民宿”桂冠便夺入囊中。 鸟巢、山居、牧野、桂落......21个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房价,由艺术家精心打造,吸引着无数重庆人穿越大半个城市来睡它。 民宿彻底颠覆你以往的住宿概念,你可能是睡在船上、秋千上、鸟巢中。这对于成年人,可能还觉得没有什么,而对于一个孩子,则是新奇无比。 旅行,最重要的就是吃和睡。民宿,优先满足这些。 吃的,是原生态,是有机食品。有机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所有的动植物,都不用化肥、饲料,把土壤从过度攫取中解放出来,用农家肥、天然肥料,满足作物生长。 对于一个文科生而言,说起如此复杂的理科知识,实在烧脑。干脆,用一个体验来作结,那就是蔬菜入口无渣,吃出了小时候的自种蔬菜的天然感。 想一想,都市的人,真是可怜而又可笑。我们用力地生产城市,然后愈加不喜欢它,经常往乡村跑,去找寻失去的片段,去慰藉迷茫的胃口。 四、亲子 国庆假期,有孩子的遛孩子,没孩子的遛父母。当孩子远去,父母不在,遛的只有狗。 所以,有孩子的那几年,家庭唯一的主角便是孩子,从抚养到教育,样样亲力亲为,让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成为饱经风霜、心力交瘁的中年大叔大妈。 在城市里,最孤独的是孩子。他不缺玩具,但缺少玩伴。于是,相约出游,便是不少家庭的选择。大人玩都是次要的,主要是陪孩子。 出来有一个好处,就是全身心的陪孩子,可以杜绝一切应酬。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这也是亲子游,日渐红火的原因吧! 在又见炊烟,风景一般,饮食也不是无可替代。我觉得最值得推荐的,是它的亲子活动。每天,会根据来客多少,安排磨豆浆、包饺子、采挖菜、打糍粑、做竹筒饭等活动。 每个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动手,做出来的产品,自产自吃。多了,还可以带走。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参与热情。面对自己亲手制作的食物,吃着是格外的香。 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了解了农村,了解了民俗,了解了食物的来源、制作过程,了解了烹饪的不易。 这,补了城市缺失的至关重要的一课,补了教师和家长无法言传的亲历感、体验感。 五、心旅 回程中,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城市人爱朝农村跑。 我问山,山不语。我问水,水不答。我问林,林不响。我问花,花憨笑。 直到,车子融入车流,我看见了犹如电影中的场景:立体的渝中半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充满了3D、魔幻和未来感。 我突然有了答案。我们不喜欢城市的部分,是它车多、人多、楼多。而农村恰恰相反。选择越多,意味着越困惑。我们的苦恼,经常不在于缺什么,而在于放弃什么。 旅行最重要的不是美食、美景、美人,而是让心灵跟上旅行的节奏。无论面对多么举世无双的风景,你都可以静静地享受、慢慢地感悟,而不是心急火燎、牢骚满腹。 如果身边再有一个喜欢的人陪伴,这趟旅行便堪称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