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婉琳 说到上海,自然会想到外滩、南京路等繁华所在。如果穿越回过去,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又会是怎样的呢?百年历史沧桑,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印记呢? 小编精心整理了一组上海标志性地域的新旧照片对比,带你领略时光交错的奇妙感受。 1 人民广场 今天的市中心原是租借内的跑马场。 英侨于 1862 年圈下如今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建造了第一个跑马厅。 1951 年,上海市军管会正式下令收回跑马厅土地,将场地一分为二:南面的人民广场作为游行集会场所,北面逐渐建成人民公园,供市民休息、游玩之用。 2 外滩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曾经禁止华人进入的“外滩公园”,如今已成为中外游客钟爱的著名景点,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矗立着,见证着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3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是位于中国上海市区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的一座铁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的桥梁。桥北有上海大厦和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桥南是黄浦公元园。 曾经桥上跑的是有轨电车和人力车夫,今天是熙熙攘攘的车流和拍照留念的人们。 4 邮政大楼 这张老照片拍摄的是1937年8月枪林弹雨下的四川路邮政总局,桥面上的路障与沙包依稀可见,它向世人讲述着“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悲壮一幕; 新照片拍出了邮政大楼的神韵,它是我国仍在使用的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它见证着中国百多年的邮政史。 5 五角场 江湾五角场 " 巨蛋 " 出现前,五条道路的中央是一块圆形绿化岛;五条放射主道路的布局是在 1927 年 " 大上海计划 " 中制定的。 八十年代的五角场还只有杂乱的房屋和充斥着中低档商品的店铺;进入新世纪,五角场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凭借自己高校云集的优势,打造以科教和创业为特色的智慧型副中心。 6 复兴公园 19世纪80年代,有个顾姓人家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公董局买下了顾家宅花园,作为法军屯兵之用。 1908年,公董局将顾家宅花园改建为公园,时称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 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复兴公园,有“民族复兴”之意。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 7 苏州河 苏州河,是上海人对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是上海境内继黄浦江之后的第二大河,是上海人的“外婆河”。 苏州河的 " 黑臭史 " 始于三十年代河岸居民激增。闸北水厂直接向其排放工业废水;移民和冒险家带来了大量生活垃圾。曾经" 黑如墨,臭如粪 ",住在河旁的老百姓在夏天都不敢开窗。 2000 年的时候终于除黑臭,变清澈。 8 培文公寓 培文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建造于1923年,由赉安洋行设计,后为孔祥熙购置,属于早期现代式周边型布置公寓楼。 解放后是上海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妇女用品专业商店。营业面积1100平方米,分设衣料、呢绒、时装、服装、针织、胸罩、百货等部门,还有各种定制业务。 9 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房屋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不久,李汉俊及其兄李书城租将望志路106号、108号内墙打通,人称“李公馆”。 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秘密汇聚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政府经过恢复了中共“一大”会址原貌,建立了会址纪念馆。 10 马勒别墅 马勒的小女儿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幢童话格局的大房子。她父亲马勒于是便根据女儿梦中所见造了这座别致的挪威式住宅。 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 马勒住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后改建成小型精品酒店。 11 卡尔登公寓 派克路(黄河路)65号白克路(凤阳路)口卡尔登公寓建于1935年。据记载,卡尔登公寓在1934年由沙逊洋行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因临近卡尔登大戏院而得名。 张爱玲和姑姑曾经住过卡尔登公寓301室房间,但少有人知。这里也是张爱玲在上海的最后一个落脚点。 12 尚贤坊 得名于法国天主教会的尚贤堂,是1921年房地产商利用尚贤堂的名气建造的里弄住宅。 尚贤坊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师、作家居多。著名作家郁达夫经常到此访友并与居其他文化人聚会聊天。在此结识了20岁的大家闺秀王映霞,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死的爱情。 13 哈同大楼 南京路河南路口东南转角处原哈同大楼,1936年冬老介福入驻,也曾是德国西门子上海办事处所在地。 经历了一百多年经营绸缎、呢绒高档纺织品的岁月,当年上海滩规模最大的绸缎店,如今经营着美国时尚品牌FOREVER21。 14 静安别墅 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的老师张静江家族在上只角建造静安别墅,当时租金贵得离谱,要用金条来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蔡元培,于右任,孔祥熙等诸多社会名流和名门望族曾居住于此。 如今,静安别墅是上海保存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183幢老式红砖房里住着900多户居民。 15 诺曼底公寓 武康大楼,原称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年,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位于原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与武康路的交口。 在这个被老上海们称 “诺曼底拐角”的路口,淮海路、武康路、天平路、兴国路和余庆路等五条马路在这里交汇,至今每至早晚高峰时段,这个独特的六岔路口依然是一片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16 百代小红楼 小红楼是1930年代英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地址。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此灌制唱片并发行。 2000年唱片厂变身徐家汇花园绿地,唯有小红楼建筑留存,改为餐饮地点。 17 衡山路 贝当路即今天的衡山路,于1922年由法租界公董局兴建,当时沿路为高级住宅区。上图中的建筑为惠斯乐公寓,路口有法租界特有的棱形电线杆,一位外国女郎牵着小狗走入镜头。路边栽种的法国梧桐远没有今天这般高大茂密。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也许你不经意间走过的一条街、路过的一间屋,就写满了岁月沉淀的无数故事。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身边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