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天长网社区

查看: 218|回复: 0

[随笔札记] 凉桥行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8 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2016年3月1日,汽车从镇巴县城出发,沿镇简路蜿蜒西行,过青岗坪,穿九阵坝,上分水岭,下金猪洞,来到河坎子,钻进一条深沟里,沿一条小河沟边的村级公路蜿蜒而上,大约行进了30来分钟,汽车来到了凉桥村所在地——宁家营,这里是我们精准扶贫的贫困村,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初春的巴山上,生机显露,柳树枝头已挂满了鹅绿色的小嫩叶,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李子花竞相开放,知名的、不知名的野花也不时点缀在公路两旁的山坡上,蜜蜂飞来飞去,忙着采集百花酿造花蜜,各种鸟儿也在山中上下翻飞,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两只喜鹊也前来报喜,停在村支书周代明家门前的果树上,朝我们来的方向欢快地叫着,不少农户家里炊烟袅袅,整个山村一派祥和景象,勤劳的农民已在向阳的山坡上深翻土地,合着农家有机肥栽洋芋,拉开了春种的序幕。

  我们一行10人,在常务副校长王科玉的带领下来到周支书家里,早已等在家里的周支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仔细打量周支书,但见他一身便装,个头偏高,体态偏胖,申字脸,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憨厚中透着精明。我们来在他家火房里,烤上了农家的柴火,顿觉浑身暖和,喝着热茶,初春的寒冷,旅途的劳累,都已被驱散。周支书向我们介绍着村里的情况,周夫人在灶房里忙着做饭炒菜,不一会儿,伙房里就飘出了饭菜的清香。

  过了没多久,一阵摩托声传来,我校驻凉桥村的第一书记张成林同志从三元镇上开会回来了,看到这么多同事过来看望他,很是高兴。又过了一会儿,三元镇的赵镇长带领包村干部也赶过来了,大家寒暄过后,我们一起入席吃了顿便饭,菜不多,都是自家产的土菜,但还算丰盛,吃着也很可口,铁罐做的洋芋米饭,又在火坑里反复炜炕,吃在口里分外清香,食欲大振,大家吃得很是安逸舒服。

  饭后,我们一行人来到凉桥村村委办公室,在这里召开了扶贫单位、镇、村、组有关人员会议。会上,周支书介绍了凉桥村的基本情况,赵镇长要求全体扶贫人员明确责任,做好宣传动员,认真调查摸底,王校长交代了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应注意的有关事项,最后,张成林同志划分了调查摸底的范围及户数,全体人员分为5组,每组2人,调查摸底6户贫困户。会后稍作休息,我们便朝各自摸底的农户走去,不久,大家便消失在茫茫的大山里了。

  根据周支书的介绍,我对凉桥村的情况作了大致的梳理:凉桥村位于镇巴县三元镇的西北方,距三元镇政府驻地17公里,辖麻柳坝、宁家营、庙坪、龙子湾、街上、药铺、木城7个村民小组,长住人口350余户,1500余人。

  干果销售和外出务工是凉桥村农民两大主要收入来源。境内平均海拔1200米,属高寒贫困山区,但境内向阳坡多,光照十分充足,适合大多数的水果、干果生长,产有梨、李子、核桃、板栗等,其中以凉桥酥梨最为出名,年产量达10多吨,在镇巴、西乡、四川通江、万源一带小有名气。核桃产量最高,能年产30多吨干核桃,板栗长势也不错,在板栗收获的季节,勤快点的农民捡板栗能有2000-3000元的收入。全村长年外出务工者达600多人,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靠这些务工收入,不少人盖起了楼房,送子女上了大学,有的还买了小汽车,家用电器也很齐全,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农副产品相当丰富。年产土豆300吨,玉米70吨,稻谷80吨。大多数农户养猪供出售和自己食用,白山羊养殖业也具有一定规模,与水果、干果等主导产业相互补充。

  通村水泥路贯穿全村,只有木城不通公路,庙坪、龙子湾有简易土路,但质量较差,只能在晴天通行农用车和跨骑摩托车,55%的院落和农户都通变道路,群众出行及物资运输成本高,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人畜饮水较为分散,大多数为一户或者几户修建水池解决饮水问题,主要是靠雨水进行收集,仅有40%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

  境内通信网络覆盖面比较广,但是信号稳定度不够,无电信光网线路,虽有宽带,能实现互联网通讯,但是境内群众基本无人安装,还没有认识到互联网通信带来的好处。

  根据对所有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全村有贫困户89户217人,其中没有能力和智力的兜底贫困户40户62人,需通过技能项目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的贫困户20户61人;通过自身发展就能脱贫的贫困户29户94人。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在贫困线边缘进行徘徊,遇有突发意外事件和疾病会返贫。受外界大环境的影响,会有一部分靠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返贫。更为严重的柏杨坡和木竹槽两个小组自身条件更差,已经出现家庭若不再外打工挣钱,家里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运转,有病无钱治,青年男子只能到其他地方当上门女婿,老人无人赡养的可怕窘境。

  我由于年龄偏大,与一名女老师一组,摸底的贫困户都在公路附近,每户相距也不太远,我们在周支书的带领下,首先来到贫困户艾远进的家里,他家住在公路里边,地势较平坦,周围农户也较多,我们来时,艾远进一人在家,正在吃中午饭,见有人来,他连忙放下饭碗,招呼我们坐下,我们说明来意,他十分感激。他家有父子2人,户主艾远进,60多岁,生体健康,但智力一般,儿子19岁,有疾病,长年在外打工,但挣不到几个钱。家有土胚房2间,墙体严重损坏,后筋墙几乎全部垮塌,已成严重危房,要是到了夏天一下暴雨,肯定倒塌无疑,要不是火坑上挂着十多块腊肉,家里再也找不到一件值钱的家私,可谓一贫如洗。

  从艾家出来,我们又来到贫困户李培军家里,这也是2间土胚房,但墙体还算完整,屋里收拾得也还算整洁,李夫人一人在家,已70多岁,交谈中得知,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儿子远嫁到西乡县上门去了,家中现在只有老两口,丈夫李培军也已60多岁,身体多病,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我们安慰了李夫人,出他家不远就遇上了李培军,他正从邻居家背了一背篓洋芋往回走,我们让他把背的洋芋放在一个土坎上,就地聊了起来,他老实憨厚,一脸苦相,说自己浑身是病,一用力肚子就疼,我们说不能马虎,尽快到城里的大医院做个检查,他说忙过这一阵就去。

  告别李家,我们又相继走访了剩余的四家,他们都有各自的困难,但属于一般贫困户,只要在国家的扶持下,自家再稍做努力,就能走出贫困。摸底过后,我们的心里也好受了一些。

  我们这个组由于摸底的人家都较团簇,又多顺公路,比较快,3个多小时就走完了,但分到较远的几个组,直到太阳落坡,才陆续回来,有的跑了6个多小时,他们回来时,已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他们么回来的情况更是糟糕,贫困户更加贫困,脱贫更加困难。有户叫谯庭保的农户,居住在山间的一片板栗树林里。家有3人,妻子李永邦,40来岁,耳聋,身体尚健;有一个13岁的女儿,在村完小读六年级。有土墙房三间,外加一大间转角房,但土墙开裂严重,转角房与正房接头处墙体严重下塌,用几块石头垫衬,勉强撑着,属严重危房。

  直到月儿升起,我们一行人才陆续汇集在一起,乘车返回县城。在回程的路上,我们交流着在 桥的所见所闻,大家既兴奋又纠结,如今像 桥这样贫困山区的农村,贫富差距也是如此之大,富的住上了小洋房,开上了小汽车,家用电器样样齐全,穿金戴银,山珍海味,一派现代生活,穷的还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如此悬殊,但他们要生活在一起,怎么会协调呢?党和国家提出精准扶贫,让贫困的农民尽快走出贫困,奔向富裕,是何等的及时,何等的英明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