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编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集》“天官画”与凤阳“凤画”灵璧“钟馗画”并称为“安徽三大民间画”。也许你也曾听别人提起过“天官画”,却因为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没有深入了解过。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天官画”。 “天官画”始于唐代,兴盛于清朝、民国时期,在清光绪年间被誉为“江北三绝”之一。它与年画、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后来出现了 “财神”。民间普遍认为百官之长“天官”,能够赐福天下,赐财众生。于是,在这种心理下,一些年画作坊中便出现了《天官赐福》等“天官画”。每到新年庙会,人们就会购置“天官画”,挂于中堂,请“财神”到家。 ![]()
清朝顺治年间,淮河两岸遭受暴雨,洪水泛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王永吉请命修整淮河大堤,疏浚河床,使河水顺流而下,直至高邮湖。可惜的是,大堤建好了,王永吉却过劳而亡。为了纪念治淮有功的王尚书,天长民间艺人以王永吉为原型创作了独具天长特色的“天官像”,后演变成“天官画”。 ![]()
天长“天官画”一开始仅画一个天官人物和一个侍从。后来人物造型也开始涉及道教、佛教中的仙家、菩萨等形象,在“因果福报”、“羽化登仙”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上有丰功伟绩的帝王、名人等辞世后也会出现在“天官画”中。改革开放以后,“天官画”主题多为神仙神话人物,主题规范,人物定性,按传承画谱作画。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长天官画经历了一场劫难。由于全社会高喊“越穷越革命”,表达求财心愿的“天官画”自然成了“四旧”之一,被划入“横扫”“破除”之列,天长“天官画”便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改革开放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的求财、思富心理重新生发出来,于是“天官画”便又在天长民间悄然兴起。 历经劫难的天长“天官画”虽然顽强存在着,但其发展与继承基本上已经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以至于现在我们很少有人系统的接触过“天官画”。 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的王立成与祖父王鸿池、父亲王知涧祖孙三代均以画“天官画”为业,并且王立成还在2011年被授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如果你对“天官画”感兴趣不如来天长拜访一下王立成师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