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安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2015-04-10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是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意见》深化了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明确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的总方针,明确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重要关系,明确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指向、基本原则以及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意见》是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重要成果,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遵循。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标准化、均等化转变,向建设、管理、服务并重转变,向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在推进标准化均等化方面,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整合资源,试点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从功能定位、建设形式、服务内容、资金投入、运行管理5个方面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目前已经建成省级100个,市、县级257个,今年省级还将建设200个。同时,在全省选择30个一级乡镇综合文化站,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基层设施资源,统筹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2014年安徽省作为两个试点省之一,入选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
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方面,一是创新举办“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系列展演展示活动,通过票价补贴等,培育文化消费,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民营剧团、国有院团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全年演出21722场,实现15539个行政村全覆盖;三是开展群众文化志愿辅导服务,规范等级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探索文化志愿服务安徽模式。
在丰富产品服务供给、推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坚持送种结合,创新开展“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活动,提升基层尤其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整合基层图书服务资源,推进县域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三是组建“三馆一院联盟”,即全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文化馆活动联盟、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以及书画院联盟,开展走基层“三巡”活动,即巡讲巡演巡展,推动共建共享;四是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启动12个省级示范区创建;五是注重品牌引领,相继推出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安徽群星奖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意见》的出台,为我们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南,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贯彻落实《意见》,制定安徽省的实施意见和标准,既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规定动作,也是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加强、再提升的难得机遇,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月初,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明确“立足点要高、结合点要准、落脚点要实”的贯彻思路,要求做到“三个衔接”:与文件精神相衔接,与安徽实际相衔接,与相关标准相衔接;“四个结合”:与“十三五”规划相结合,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任务的推进相结合,与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相结合,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相结合。目前,安徽省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征求意见稿。下一步,安徽省将以《意见》贯彻实施为契机,围绕“到2020年,建成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和城市15分钟文化圈”的目标,按照抓主抓重抓关键、“功能合理、实用管用管长远”思路,立足于目标上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内容上突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保障上推动纳入全省“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重大专项规划、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绩效考核,通过抓实施方案、抓改革试点、抓基层基础、抓品牌打造、抓措施保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着力打造安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
袁 华(作者系安徽省文化厅厅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