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陶渊明在江陵为官,偶闻“桃花源”的故事,以文记之,写下了最为中国旅行者迷恋的一篇游记。如果以一种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桃花源记》,就会发现,群山为障的“桃源秘境”不过是当时“武陵蛮夷”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战事灾疫的驱赶下,这批“武陵蛮夷”抑或“桃花源人”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里四散迁徙,逐渐分化形成了今天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而其中尤以侗、苗两族的漫长跋涉最为艰辛。
在侗族的民间传说当中,有一对小孩(一男一女)被放进挖空了的葫芦(或类似的东西)里,逃过一劫,最后成为民族起源的始祖。然而在那一对小孩之前的历史,对那些讲故事的人来说,似乎没有要追根究源的必要。
生死相依的承诺按当地习俗,人生有三件极为隆重的大事,它们分别是生子、盖房和做棺材。这种习俗或许绝非侗寨所独有,但是在侗寨中确实完好地留存下来。走在侗寨,会看到家家户户的吊脚楼下都陈放着一具具棺木,人们在楼上炊烟四起,死亡就在脚下静然守候。都市人或许会觉得诡异。要知道在侗寨,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即与一棵被指定的树木相连。从此人与树木共同生长,待他或她年满四十岁的时候,这棵树木即被砍来成为给他或她制作棺材的木料。这是人生中的大事件,要摆宴,全寨子的人都要前来。
在侗族宗教体系当中,一切事物都被认为具有人格属性。无论是人或神,最终总是从属于那些控制着一切的非人力量。寨子里有这样兼职的原始宗教人员,被当地人称为“鬼师”。鬼师有特殊的本领,能沟通阴阳两界,给人趋利避害。大凡病痛 灾祸 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此,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察看巫书或以占卜法,判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如果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这些鬼师并不是江湖骗子,他们平日里也是普通百姓。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报。
做法的时候,鬼师手捧阴阳书念着咒语,长凳下燃着香藤,助手们将草绳递给这些男子,让他们握着两头。又念了些咒语之后,两只铃铛响了起来,几碗酒开始搅动,这些人一面不停地颠着脚,一面拍打着自己的膝盖,仿佛在策马奔腾。不一会儿,他们进入了癫狂状态。他们中年龄最大的老者,他像受惊的马一样嘶鸣,一下子跳起来,然后又跌坐在长凳上――他骑上了一匹幽灵马,朝阴间飞驰而去。助手们搀扶着这位老人,以免他跌倒,风水师傅喷出一口水,为他照亮道路。每多念一通咒语,幽灵马骑手就朝阴间深入一层;每到一层,他们都会看到更多东西。在喷出的水雾之中,蒙眼男人恍惚之中骑着幽灵马搜寻着祸因。
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些蒙了眼睛的人,可以在鬼师的驾驭下,似乎获得了某种超能力,能够翻山过水,帮助鬼师在现实世界中定位到和阴界对应的关于祸事起源的地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