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天长网社区

查看: 4043|回复: 12

[百姓话题] 乡情三叠——关于古镇龙岗的点点滴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13 09: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
本帖最后由 心雨弥田 于 2018-11-13 09:20 编辑

   
      
    龙岗古镇
  今天的一切,是由你五年甚至十年前决定的。
  生活就是这样。对人或对一个古镇。
  故乡龙岗能不能称为这样一个标杆呢?
  无论是明清时期的樯桅林立、货通三江,还是民国抗战时期的你争我夺、旌旗变幻,还是跃进文革破旧立新、百业黯然,古镇龙岗,像一个手执檀扇的智者,不疾不徐地走在自己纵横交错的石板小街上,看世态冷暖、风淡云轻。早晨,他照旧一碗东街阳春面;傍晚,他依然一片西街贡雪饺。哪怕大军北撤、庙宇被拆、儿女他去。直到新世纪,挖掘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富足后的众人将目光和财力投向他褪色的长衫,整治闾巷,复建庙宇,各路投入滚滚涌入,游人学子纷至沓来,龙岗,迎来了他千年修行后的又一春。
  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故乡,古往今来,少不了各种赞誉称颂,或古体或新篇,或原创或集辑,各种角度,各种寄托,如春花烂漫,不能胜数。撷英咀华,今选三篇,代我秃笔,记文脉来处,存故乡风貌。
青灯黄卷、晴耕雨读的科举文化
辑录《千秋状元戴兰芬》

  两道金鞭响似雷 马蹄飞过帝城隗
  青灯二十年前苦 博得天街走一回
  
  紫陌红尘滚作堆 人人争看状元来
  书生面目原无异 我到长安已七回

  这是戴兰芬中状元后作的七绝二首。既写了考中状元跨马游京的无上荣耀,更写了中状元的艰辛不易。体现了戴兰芬勤奋刻苦的毅力和艰苦不懈、立志追求的坚韧精神,既抒发了登科后的真情实感,也流露了穷书生屡试不第的隐衷。
  戴兰芬是天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
  戴兰芬生于清高宗四十六年(1781年)。父亲戴景和(字畅村)是廪生,以课徒为业。同治《天长县志纂辑志稿 戴兰芬传》记载,戴兰芬生而岐嶷,颖悟过人,少怀大志,勤奋攻读,在父亲的教导下,六岁即能赋诗作对。由于内禀庭训,外获观摩,涵育熏陶,蔚为伟器。十四岁即补博士弟子员(秀才),安徽学政有国士无双之誉。十八岁成食饩试冠军(廪生),主考官汪廷珍目为鹤立鸡群。1808年,28岁的戴兰芬于嘉庆戊辰科中举。第二年秋天,高邮湖畔的天长发大水,灾情严重,惨不忍睹。不久,其母潘氏去世,戴兰芬尽哀尽礼,视父益恭,问安视膳外,手不释卷。奉姑如母,抚妹若弟。其他如和乡党,睦宗族,悉遵成法。当时戴家甚为贫困,仅靠父亲设塾为生。他数次进京赶考,一切费用都靠向亲友借贷,从而负债累累。但他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终于在道光二年壬午(1822)恩科中了状元,时年42岁。戴兰芬进翰林院供职,父亲写诗提醒儿子:百虑尽消樽有酒,一钱如爱我无儿。是说:你考中状元了,我没有顾虑了,你做官后如果贪爱一个钱,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儿子。不难看出戴门家教之严。
  在新修的龙岗《戴氏宗谱》,记载了戴兰芬金榜原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道光二年闰三月二十一,策试天下贡士吕龙光等二百二十二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兹告示。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 戴兰芬 安徽天长县人
  第二名 郑秉恬 江西上高县人
  第三名 罗文俊 广东南海县人
  这位乡党后来的职业生涯是福建主考;陕甘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五十二岁病逝。国子监祭酒蒋丹林以一副挽联评价戴状元一生:
  重华第一元 看三锡承恩 天意方期大用
  复命才周月 痛四年视学 臣心未了平生

  隋唐以降,开科取士,状元崇拜,文人治国,多少年来,是褒是贬,不一而足。曾经有有心人将一组历朝状元名单和一组历史名人名单混合,让人分辨,结果大部分不知道哪些人曾经红榜高中,哪些人出身民间布衣。一分为二地说,状元中有先出众后也出色,也有先有名后泯然者,落第或布衣中同样如此。但一地一旦有一个状元产出,无疑是当地长久的荣耀,南通张謇、常熟翁同龢这样的出类拔萃者甚至长久了一个区域发展。
  在我们刚刚开蒙时,父母常用状元戴兰芬的故事来启迪引导我等兄弟姊妹。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在龙岗四里八乡,学堂时期的孩子们就是在状元的故事里成长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个人梦,支撑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对于偏远的天长东北乡来说,别人的起点就是多数龙岗儿郎的&天花板。
  今年十一小长假,一个生产队、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儿时伙伴搞了一个聚会。艰苦的家庭条件,简陋的学习环境,无情的中高考,使得他们大多梦如雪浪,在市场大潮中各奔东西。但今天,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仔,无论在上海还是田野,他们为岗位操劳,为家人奔波,没有懈怠,没有懒惰,没有借口。酒过三巡,情到深处,他们为过去后悔,更不畏前程多艰,更多的是感恩与满足。做一个快乐有用的人我们就是自己的状元。
崇德向善、热心公益的商业文化

    ——王怡祖《龙岗出会赋》
  若夫春三二月,县东北乡,共议求签,相邀赛会。排齐两旁执事,先请菩萨升堂;算来几日光阴,忙上扬州办货。会首某某,庙前粉板高悬;公具明明,街上红纸乱贴。归神坛前,先竖起六根柱子;人家门首,总贴上三个条儿。乃出会尚须夫明日,而参庙已定于今朝。则换起衣裳,李道台人皆刮目;倘来了亲友,陈巨魁我不在家。踱踱驴来,假土地忙清街道;镗镗锣响,活小鬼惯跌跟头。虽顽意未全,已快活而跃跳。
  归来一觉,已是今朝。约定上街,相同看会。大河边上,拥拥齐来,庙门外头,忙忙乱挤。人山人海,老窝子何处相寻;问去向来,三光子几时才到。买得一份香纸,也磕个求子之头;睁定两只眼睛,紧防着扒儿之手。布鞋金顶,下五镇多少乡绅;大帽靴套,上三冈何等人物。未几,三声炮响,各会人齐。对半龙灯,参差乱舞;念四花伞,排列成行。当头高跷开路,随后判官跳来。扮就高肩,财神当道;吹起竹筒,花子为头。报道抬阁来临,笙笛吹的抵之打;闻说香亭到处,锣鼓敲的踱踱腔。打套十番,周大话不全锣鼓;喊踩一步,叶老爷好响喉咙。跟定灯牌,叶六仙则狐裘已脱;扶来香案,韦三麻则黑套常穿。好是解万春挎着刀儿,笑容满面;可怜张三匠放过炮儿,臭汗一身。张仙亭内,坐着白面书生;探茶亭里,扮看红颜女色。女秋千上,女伢子机敏灵巧;男秋千上,男伢子活泼天真。锣鼓棚内,锣鼓喧天;奏乐亭上,乐奏风熏。午时既过,吉祥庵神马当道,接官厅菩萨抢堂。武马披挥神鞭,狮子滚地;骚鞑子撑竹竿,旱船跑场。片刻之间,神已归坛,人还未散。东阙门外朝头,西冈顶上歇脚。脸上自然雪白,想祥美之雀粉卖完;肚里有些鹅黄,将徐楼之烧饼吃尽。娃娃莫哭,且吃个欢喜团儿;乖乖别急,先喝口汤罐水儿。捧上花生,姑摆摆却又多情;兜来炒米,干妈妈这为怎致。
  已而一大黄昏,天将参黑。执会人员,正顿晚饭;看会群众,回家聚餐。稍息片刻,晚会已出。咚咚声响,五梆锣开道;晶晶光亮,双龙灯来临。手之舞之,大头和尚戏柳翠;足之蹈之,四个癞子抬葫芦。几架焰火,最好看者,决定是榴开见子;数发礼花,争着瞧的,必先放炮打襄阳。水獭猫船上船下,荷花飘向白荡;旱鸭子滩前滩后,气鼓飞落西冈。午夜过处,天色微明,点齐香烛,各色人等恭候;排好銮驾,城隍菩萨归位。大殿里面,焚香叩头;庙门外边,粉墨登场。四老爷打面缸,荒腔坍板;王樵楼磨豆腐,滚瓜溜圆。踮起脚跟兮,拉拉拽拽;伸长脖颈兮,跌跌爬爬。一路看会,只管喘息未定。回到家中,还要说上三天。
  穷铜城,富龙岗,闵家桥的银子动船装。水运时代,地处天长东北方的龙岗,踞铜龙河入高邮湖处,上接铜城、马坝,下通运河长江,水运交通方便,市场繁荣。辐射高邮湖西金沟、塔集诸地,都是农副业成熟之地。小镇的殷实富庶为民间迎神赛会提供了物质基础。
  乡党戴之明老师所著《木叶泉声》载: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天长县城人崇梓林(字维丹)在龙岗设馆课徒。他是位秀才,某年和一帮文士相同看会,为了显示其文才,当场口占七绝一首:从来胜会算龙岗,男男女女闹一场。闻道满街皆笑语,今年会比去年强。这首诗虽然写出了出会的热闹,但很平平,并未能将龙岗出会的盛况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出来。道光二年(1822)龙岗举人,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的王怡祖听了很不以为然,回到家中,一夜之间写成了一篇《龙岗出会赋》,又称《龙岗赛会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赋以其骈偶声律词藻用典,铺陈叙事,在中国文学史占据重要地位。读过借古喻今的《阿房宫赋》,背过感慨人生的《秋声赋》,也倾慕浪漫旷世的《洛神赋》,无不辅采摛文,体物写志。今年国庆,在芦老赠我的一摞天长风土文集中,从戴老师的书中幸遇这篇乡党所作的长赋。读罢,我首先感叹中国语言文字的伟大,使我们在时隔196年后,仍能欣赏清末高邮湖西故乡风情画,扬州、大河边、下五镇、上三冈交代了龙岗当时的经济文化辐射,吉祥庵、接官亭、东阙门、西岗顶、寺庙土地则为今天的规划复建提供了参考佐证。其次是感叹人性坚强。据戴先生考证,赋中提到的周大话叶六仙叶老爷韦三麻办会台柱,都实有其人。散落古镇各处的庙宇楼阁虽然有些已经成为过去,但周戴陈韦叶等龙岗诸姓大户,今天的后裔开枝散叶,依然是地方望族。三是感叹真理永恒。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体现在这篇赋文中,老窝子、汤罐水、姑摆摆、水獭猫等地方方言俚语的运用,有一种只有龙岗人才能完全看懂的神秘快感。四是传承地方风尚。穷罡搡(吵架),富烧香没有笑脸不开店。龙岗一无资源,二无夜草,世代流传的商业文化,在当地形成了乐善好施、畏天敬神的风尚。从小到大,长者教育我们的口头语是和气生财三尺之上有神灵开口常笑、大肚能容能忍则安、知足常乐感恩惜福人生在世、富贵在天。因此才出现了赋文中记载的那种全民欢庆、全镇动员、自行发起、自我管理的出会风俗。节会宣扬的是富而有仁、积德行善、和亲睦邻的价值取向。
  小时候,在家里尚不得温饱时,只要有外地乞讨者路过门口,母亲都会叫我们抓一把米,仔细地放进人家布口袋,并制止我们鄙夷的眼神。如今,住进单元楼的母亲,在初一十五这样的日子,都在自家的香炉敬上支股香。清明大冬春节这样重要节令,天长城通往四个方向的省道更是堵得水泄不通,那是住在城里的乡下人开着小车,载着家人,携着烧好的饭菜、齐整的供品返乡祭祖。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不需要督促,不需要管制,只需要你的坚持和忍耐。出会的风俗能够自发持续,就是乡人对传统的坚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到,高成本、严程序、低绩效的行政管理模式,面对今天的乡村治理多头绪、分众化现状,已越来越不适应。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96年前的一场迎春出会活动,龙岗民众纯粹自治,大家筹钱,大家置办,大家维持,大家监督,既弘扬了传统文化,活跃了群众生活,又避免了一次投入、天天锁门的假大空。这种模式在今日的乡村治理中还有没有可能呢?今年春天,政府出面,龙岗恢复了失传的庙会,在修葺一新的古街上,封闭交通,大唱大玩。我只是听说,没有亲历,有的说非常热闹,有的说交通堵塞。很高兴先用这种方式将老街的传统恢复起来,名气打出去,再慢慢规范和提升,坚持下去。历史轮回,《出会赋》中积极参与的诸位先人真是后继有人了!

壮怀激烈、甘于奉献的红色文化
    ——沈西蒙《龙岗之恋》
  龙岗,我风雨历程中的一个港湾;我征途中的一个驿站;我饥渴时的加油站。
  新四军一师部队在粟裕领导指挥下,日日夜夜,雨雪交加,在湖荡河汊中与敌穿插交手;在梅花桩、竹篱笆、铁丝网内外与敌厮杀搏击。早晨刚提起筷子划上几口大麦糁儿,一声枪响便握起钢枪出击;晚上刚把稻草铺好准备和衣而卧,一声集合令下马上出发,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一会长江北,一会长江南,真是马不停蹄,人不驻足。
  记得那年除夕夜,我与同在一个行军锅中吃饭成长的战友,作曲家沈亚威,油画家涂克,还有常竹铭、李明,天然、葛鑫等同志,跟随作战部队悄悄渡过雷鸣般的敌舰上下穿梭,闪电般的探照灯划破长空的扬子江,大年初一拂晓踏上彼岸,满怀欣喜挨门挨户朝乡亲们拱手作揖贺新年,乡亲们捧上江南雪白的糯米团子,才张嘴咬上一口,那边哨子响声又起,集合跑步出发,与敌才打二三回合,还未脱手,枪口又掉头,又随部队磕磕碰碰的越过南京城旁的虎踞龙盘,又过了长江,又回到了江北,终于到了仪征、天长,经汊涧、铜城,抵达淮南根据地中心,洪泽湖之南,高邮湖以北的芦荡深处的一个小集镇,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姓的龙岗。
  龙岗,谁知它的夜晚如此清新,如此幽静,我身不由己的往地上躺下,头枕在背包上,张开四肢,身上像卸下千斤重担,迎天长吁了口气,只见眼前水天一色,一钩新月与荡漾的湖水相映交辉,寒风抚弄着我的头发,芦苇花丛在我耳旁沙沙作响,我好似躺在水面上,又好像睡在摇篮中,顿觉自己沉浸在云雾之中了。清晨起,又见小镇上挑担车水的,鸡鸣狗叫的;才出炉的烧饼,才出锅的油条热气腾腾和小茶楼小吃铺子挤在一起,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显得我根据地一派兴旺的景象。
  在龙岗,陈老总闻听一师服务团到了,很高兴,并下令我们与二师文工团联合演出曹禺的大型话剧《蜕变》,还亲自在新四军军部驻地黄花塘村前的打麦场上安排演出场地。这回参加演出的有叶华饰演的丁大夫、李明的伪组织、天然的屁,沈西蒙的梁专员、沈亚威帮场的招待员等。观看演出的有二师师部机关部队和附近民兵老百姓。头排坐在长条凳上观看的除陈老总外还有华中局的谭震林、邓子恢、曾山、潘汉年、范长江、钱俊瑞等。演出结束的第二天、陈老总专门邀请这些领导同志为此次演出曹禺的戏而举办了座谈会,会上大家说了不少话,记得陈老总的话语中有几句认为;曹禺的戏能在华中敌后根据地演出,是件盛事,他要华中新华社给大后方新华社发个电报,告诉重庆国民党政府和文化界,说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演出曹禺的四幕大戏盛况空前,如曹先生方便,我们欢迎他和文化界同仁到此看看。
  在龙岗,在附近的另一个打麦场上,我有幸的看到了广场歌舞剧《大翻身》《要活命的只有干》,在铜城附近看到了多幕地方话小调剧《生产大扶助》。这对我的思想,文艺观的触动开窍;对我在理解、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何为工农兵人民大众服务;如何为战争服务;找到了阶梯,找到了拐棍,找到了行路的目标和方法。在我文艺生涯中,我十分有幸的能遇到编演这些别有洞天的节目的淮南大众剧团,淮南大众剧团她产生在硝烟之中,她亦兵亦农亦工,她常出没田埂、战地、壕沟,据点内外,枪林弹雨之中;她是在她们的团长张泽易同志带领下,团结了一批农村、城镇的知识青年、工人、农民、民间艺人,其中核心骨干如缪文谓、何捷明、陈真、郭民、吴祖根、何仿、何仅、何成先、李育王、熊明道、王沛凤、李雪先、陶振琴等,是这些同志将毛主席的文艺思想与具体的时代,与具体的战争,革命事业成功地结合起来,为革命文艺开创了新的天地,新的一页。她们在这块土地上埋下了先进文化的种子,在这历史轨道上留下痕迹,大地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历史的车轮沿着一道道留有轨迹的枕木,不停地向前驶去。
  文艺必定要和人民血肉融洽;文艺必定要和民间的地方的民族文学艺术融合,文艺才会永生,才会立于世界之林。《茉莉花》就是一例。写到这里,油然想起解放战争攻打开封时,我随攻坚部队抵达城下掩体内,急匆匆写了个四不像广场剧《买卖公平》,这确是受了大众剧团剧目影响依样画葫芦的一个结果,淮南大众剧团给我上了堂生动难忘的一课。
  龙岗,在我短暂的歇脚的日子里,还有幸地与潘汉年见了面,这是我的领导张崇文部长专门邀请潘公来我苏中九分校讲课期间特请他给涂克、沈亚威、我三人见面谈心,上小课,做做思想工作,地点就在龙岗一个小庙门旁哼哈二将站立的耳房内,我们正襟迎候潘公的见面,那知他与我等以友相交,天南地北,促膝谈心,与人与同志与等级关系不拘一格,行的是社会方式,很快让人感到是知己。他谈了上海左联时代背景,讲了毛主席讲话的一些背景材料趣闻。这次见面,让我得到了一点做人的知识。
  在龙岗,为了配合当时反对国民党蒋介石掀起的又一次反共逆流,我根据报纸材料编写了3场戏,美其名谓三部曲的《重庆交响乐》,这纯粹是个新闻报道戏,但演出后也给龙岗、铜城、黄花塘一带的军民增添了一点热闹,到此,很快我又打起背包,跟随苏中军区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乘一叶小舟,在月如钩、水如绸,情景依旧的夜晚,离开了难舍的龙岗,向高邮湖远方驶去,寒风依然在拨弄我的头发,心中惦着不知何时再与你龙岗相见。
  抗战时期的龙岗,因其闭塞的环境、较多的空房,被红色政权看中,在小镇开设了抗大八分校九分校。上面这篇散文就是小镇红色历史森林中的一叶。但是,作者大家风范,细腻笔触,又是记录那段红色岁月的珍贵一页。名家大作,胜过笔者的千言万语、怕词不达意,所以全文恭录。作者沈西蒙,上海人,《霓虹灯下的哨兵》《南征北战》等作品的作者。和潘汉年、粟裕、郑位三等老革命一样,是新龙岗人之一。都说人民军队的军事知识是从战争中学的,这话只强调了一个方面。从抗大总部的力量配备、教程设置,到遍布全国根据地的抗大分校,说明我们的党和军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并没有忽视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宣传文艺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这也是红色江山代代流传永不变色的重要原因。
  或许因为抗大分校之多,老区扶持诸事之烦,到改革开放之初,龙岗与抗大的这段历史一度趋于湮灭。曾经的抗大课堂真武庙是我的中学教室,一栋栋古民居因年轻人的离去而落寞。但古镇就是古镇,总有一批古道热肠之人操心着这些纯粹的公益。比如,我们上学时就知道的老干部姚卿才。作为从龙岗走出去的离休干部,为了宣传红色历史,老人家自费立阅报栏,传播文化。为修复抗大旧址,多次带头捐款,还背着黄挎包走家串户劝募。在一本宣传册的配图上,我高兴地看到了我父亲作为一名党员的捐款登记:袁定邦 拾元。真武庙围墙复建了,抗大巷铺水泥路了,居民的外墙门窗修缮了,在外上班30年,每次回去,古镇都有一些变化,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
  盛世伟业,古镇新生!科举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相互交融,高度统一,聚会于天长东北、高邮湖畔。过去,龙岗人为抗战胜利出钱出力,今天新一代龙岗人为传承文化、建设古镇在努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省级文保单位,红色旅游基地在全民族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的当下,龙岗动辄上千万的建设投入,已经不需要我们的父辈那种筚路蓝缕、集腋成裘式的奋斗。勤劳的龙岗人没有躺在历史上回忆,没有伸手向上等靠,依靠遍地的河湖,灵巧的手脚,龙岗人开拓出芡实经济新天地,头青、二青、大黄、二黄,龙岗人破天荒为原料分了等级起了名字;去皮机、去涩机,龙岗人发明制作出芡实加工系列机械,这种原本高档小众食品通过电商冷链物流走向千家万户。龙岗芡实获批国家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天长首届千秋剥果节成功举办,小小鸡头果已显买全国卖全国之势,传统的商业基因在小镇延续。
  千年古镇正乘新时代之风,扬起新发展风帆。作为小镇后裔,我高兴,我期待,我祝福!
   (转自蚌埠日报 作者:袁成文)
评分记录威望 金钱 贡献 收起 理由
新浪花 + 18 + 18 + 18 很给力!
总评分: 威望 + 18  金钱 + 18  贡献 + 18 
2#
发表于 2018-11-13 09:45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今早拜读老同学袁成文的文章,文字功底深厚,情感充沛、细腻。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9

帖子

76

河币

进士

Rank: 5Rank: 5

积分
5546
3#
发表于 2018-11-13 09:46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
文章写的不错
细节决定成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8-11-13 11:00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过去,龙岗人为抗战胜利出钱出力,今天新一代龙岗人为传承文化、建设古镇在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11-13 11:01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独行侠 发表于 2018-11-13 09:45
今早拜读老同学袁成文的文章,文字功底深厚,情感充沛、细腻。赞一个,

: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3

主题

3万

帖子

4万

河币

翰林文圣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59698
6#
发表于 2018-11-13 11:37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江苏省南京市
红色龙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3

主题

3万

帖子

4万

河币

翰林文圣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59698
7#
发表于 2018-11-13 11:38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江苏省南京市
中国革命永远有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3

主题

3万

帖子

4万

河币

翰林文圣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59698
8#
发表于 2018-11-13 11:38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江苏省南京市
有空去参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ZZ实名认证

1035

主题

7303

帖子

9533

河币

魅力天长

Rank: 2

积分
69362
10#
发表于 2018-11-13 14:00 | 只看该作者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
着实牛,必须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