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听说山区大柳中学缺老师,南谯区乌衣中学老师孟雪玲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前往支教助学。更令人感动的是,一年支教期满后,她不仅没有离开,还把同为教师的丈夫和原本应该在滁州二中上学的女儿一起带进了大山,继续为那里的孩子授业解惑。“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教育,而且他们非常可爱,和他们在一起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几年来,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说起支教生活,夫妻俩一点也不后悔。
感人——
一家三口怀揣爱心去支教
2010年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大柳中学校长刘胜文满脸愁容:因为地处山区、条件简陋,年轻教师不愿来,学校急需一名语文老师。此时,正在乌衣中学教高中语文的孟雪玲了解情况后,随即产生支教的念头,“我也是从农村长大的,了解乡村中学的情况,乌衣中学人才多,我应该到山里去。”
孟雪玲老师和爱人住在简陋的单间宿舍。
当时孟雪玲的家已安在乌衣镇上,女儿才上六年级,老公也在乌衣中学任教。现状让她十分为难。然而,孟雪玲还是决定与老公商量商量。“老公,女儿你照顾吧,我要去山里支教,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照顾女儿没问题,只是那边的条件非常艰苦,你能吃得消吗?”“没事的,我行!”国庆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孟雪玲背起行囊,只身来到距乌衣镇50多公里的大柳中学。
刚到学校,孟雪玲就承担起初三语文老师的重任。为了能多关心与指导学生,她总是“周一早早来,周五迟迟走”,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学校。在她的努力下,当年期末考试,这个班的语文成绩跃居片区第一。
一年支教时间很快过去,女儿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滁州二中,于情于理,孟雪玲都该离开大柳中学,回到女儿身边。但她的内心深处却非常挣扎,因为此时的大柳中学依然缺语文老师,“要是我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啊?”她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老公陈道清,并得到了支持。
2011年9月,为了山里的孩子,夫妻二人一同走进大山支教,他们的女儿也放弃了到滁州二中上学的机会,来到大柳中学读书。
孟雪玲老师在给家人准备午饭。
学生——
她是老师更是一位好妈妈
扎着马尾辫,着装朴素,戴着眼镜,上周五上午,记者来到大柳中学,见到了正在上课的孟雪玲。此时,她正在给学生上《致女儿一封信》这篇课文。记者在一旁注意到,孟老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还不时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一定要从中领悟出道理。她字正腔圆的发音、和蔼可亲的笑容、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吸引着每个孩子认真听讲。
“孟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而且总是教育我们要善待别人,回报社会。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上孟老师的课。”接受记者采访时,学生曹菊说,“孟老师不仅课教得好,而且人也非常好,特别关心我们的生活情况,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曹菊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刚住校那会儿,晚上睡不着觉,孟老师就来到她的寝室陪她说话,在孟老师的关心下,她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事实上,支教三年来,孟雪玲老师与学生们磨合、理解、相知。她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用足够的耐心与细心体察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动态,给予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关心、理解、信任、鼓励与引导,帮助一个又一个留守儿童重拾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心声——
为了山里娃吃再多苦也值
上完课已是上午11点多,她赶紧回到校内的住处,开始为老公和女儿做中饭,两条丝瓜、几个辣椒就是一家三口中午要吃的菜。除了吃得简单,他们住的也非常简陋。记者看到,孟老师的住处就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破旧瓦房,里面放着一张床、一个书架、几张课桌和一台电视,此外还有一个几平方大小的厨房。因为不够住,孟老师的女儿则被安排到了学校的宿舍里。
“比起以前的住宿条件,这自然要差了很多,但这里的老师都一样,有的老师已经辛勤工作几十年了依然选择坚守,我们年轻人吃点苦又算什么呢。”孟雪玲说,“山里的孩子家里穷,大多数父母都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的教育就全部落在了学校身上,作为一名老师,帮助他们,我责无旁贷,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如今已在大山中支教三年的的孟雪玲告诉记者,她已爱上这座大山,爱上山里的孩子。但有一件事却让她放心不下:如今女儿已经上初三了,下半学年就要参加中考,她曾经给女儿一个承诺,就是要陪读高中。“之前,小小年纪的女儿为了我已放弃了很多,这个承诺我必须兑现。”不过,孟雪玲说,即便这样,她也会时常回到大柳中学看看,因为这里已经成了她永久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