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正月初五,上午9时,来安县第三届永阳民俗花灯汇暨花灯表演大赛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灯歌舞中拉开帷幕。来自12个乡镇的12支花灯巡游队伍四百余人演出人员,为全县人民带来了精彩的演出,彰显了来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新时代广大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传承革新了民俗节日文化新形式,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参演的花灯、花车形态各异、造形美观、寓意深刻,给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节日风景,为广大群众奉上一场丰盛的新春文化大餐!
半塔镇位于皖东边陲,该镇境内山峰连绵,森林密布。多山相连自然形成了龙头、龙身、龙尾奇异景观。当地先民认为这是龙在施云布雨保护百姓。所以一遇干旱和重要节日便扎起龙灯举行仪式,为来年祈福。半塔女子龙灯队经过后人的多次改革,在扎制及表演上吸收了传统的技法和现代的灯艺手段相结合,再表演上与锣鼓音乐相结合,有喷火、吐烟、亮龙眼、龙啸之声等新技法。它的表演套路有春雷惊龙、蛟龙出海、金龙戏浪、金龙吐烟、龙吟沦海和金龙盘柱等诸多表演形式。
汊河镇代表队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踩高跷。汊河高跷在2013年被收入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汊河本地在闹元宵时不可缺少的一项群体性表演节目,踩高跷表演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汊河高跷多以民间故事为体裁,身着传统戏曲表演服装,表演“唐僧取经”、“水漫金山”、“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下凡”等传统折子戏。
大英镇综合文化站给我们带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灯,民间歌舞秧歌灯流传于我县南部圩区,起源于明末清初。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县文化馆会同大英文化站共同挖掘整理,并由大英镇文化站编排的秧歌灯,曾多次为多个省市文化代表团以及国家文化部领导做过专场演出。
水口镇为我们带来的“丰收锣鼓亭”,处处洋溢着简朴而喜庆的节日气氛,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近年来,水口镇综合文化站立足群众,立志多出文体精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丰收锣鼓亭花灯是该镇综合文化站精心准备的一个新春祝福节目,旨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更好地宣传农村文化工作。
雷官镇是我县八大集镇之一,“雷官板鸭”也为大众所熟知,雷官板鸭是来安县雷官镇久负盛名的传统特产,自清朝同治元年(1862)问世以来,以其精湛的加工方式和独特的风味享誉大江南北。今年,由20人余组成的鸭灯队代表雷官镇参加了此次演出。随着锣鼓声的响起,雷官水乡鸭灯队浩浩荡荡的进入人们的视线,蓝色“鸭子”憨态可掬,粉红色“鸭子”活泼可爱,队员们配合默契,表演惟妙惟肖。鸭灯队代表了“雷官板鸭”的形象。此次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到雷官板鸭的悠久历史文化。
独山手狮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来安县乃至滁州市享有盛名。手狮灯流传于苏境交界地的三汊河一带。当地百姓为祈福一年的好运,手狮灯威武雄壮,高大威猛,是当地民俗灯中的佼佼者。
杨郢乡、三城乡带来的旱船表演,跑旱船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至7人,表演时,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掌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新安镇的“子母龙舟灯”是以全民共舞奔小康为主题创作的一种新型灯种,由一个龙舟母灯和两个小舟子灯组成。寓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难奋进,蓬勃发展,再创辉煌,社会和谐幸福,人民安居乐业。体现“科学发展、百舸争流、携手并进、风雨同舟”的龙舟精神和时代精神。
巍巍仙山峰,清清施河水,二十里长山山相连,四十里施河水相通,施官人民多壮志,乘风破浪永向前。施官镇花船灯表演整齐划一、轻松活泼,展示了农村群众文化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张山乡是“华东最美桃乡”。张山因桃花而闻名,桃花为张山而绽放,“桃花”是滁州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张山的万亩桃花园是美好乡村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桃花灯”队的桃花仙子,全部由大学生村官和乡政府年轻公务员组成。她们象蝴蝶.象蜜蜂在桃花园中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舜山镇给我们带来的花灯是专由50人组成的双龙、双狮、双舟灯,阵容庞大、气势恢弘。他们的表演将龙、狮、舟三种花灯表演形式融为一体,趣味盎然、别具一格、表演套路二龙出水、游龙戏舟、金龙盘柱等套路,展现了舜山镇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阔步并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举办这次花灯节,是我县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来安文化新品牌的一项创新举措;是我县坚持走永阳风韵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大力促进民俗的保护、创新和发展,做好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的传承之路。我们将把这一活动努力打造成“花灯为媒、文化搭桥、经贸唱戏”为主题的文化来安新名片,使之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引导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道独特风景,为全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