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天长网社区

查看: 1028|回复: 0

[户外实拍] 西藏之外的“香巴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5 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属地: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西北偏北


美学家高尔泰先生曾在兰州大学教书多年,他这样评价兰州:“这是个美学上荒凉得可以足不出户的城市。”我们驾车从中川机场出发,一路上果然都是黄褐色的山包在眼前游走。

中川机场大概是世界上距市区最远的机场。70公里的路程,罕见的人迹,仿佛行走在世界尽头。直到我们就快要认同高先生了,兰州才像突然醒过神的醉汉,缓缓露出真容:铁桥、楼群、清真寺、牛肉面馆……一条浊黄的水,穿城而过,将狭长的城纵切为二——那是黄河。



车子驶入清晨的兰州,清真寺的阿訇在唤醒塔上做晨礼,唱经声通过扩音器,飘荡在城市上空,像一声忽远忽近的长音。街上的店铺,大都还未开门,而回族人开的牛肉面馆早已忙碌起来。他们很早就要起来准备一天的食材,在悠然的唱经声里,拉出第一根面条。我想,兰州的牛肉面好吃,或许正因为带着这样的神圣。


我们把车开进大众巷,只为去吃一碗马子禄牛肉面。1915年,马子禄的创始人马保子挑着“热锅子面”沿街叫卖,于1919年入店经营,终于发展为今天的兰州清汤牛肉面,并形成“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品质标准:一清是汤要清,二白是萝卜白,三红是辣子红,四绿是蒜苗绿,五黄是拉面黄。


诺大的店面已是人声鼎沸,7块钱一碗的牛肉面,让人欲罢不能,与兰州之外的味道竟是迥然不同。


兰州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除了汉族,又反复被吐蕃、回鹘、党项、羌、西夏、女真占领,加之曾经兴旺不衰的茶马互市,使得多民族杂居共处,需要一种食物能镇住所有人的味蕾,又兼顾不同的宗教禁忌。牛肉拉面,恰恰满足了这些苛刻的要求。

此刻,吃面声、喝汤声、捏鼻涕声,声声入耳。一位兰州朋友说,能不能吃出鼻涕,是检验一碗牛肉拉面正宗与否的标准。这话看似荒诞,可是本地人听了,往往会心一笑——诚哉斯言!

流着鼻涕吃完一碗牛肉拉面,对于这个早晨意义重大。我们由此驾车开上高速,经临夏回族自治县,前往夏河。



这段路的总长240公里,路况相当之好,可天上飘着小雨,四周荒凉得如同月球表面。政府显然花了大力气修路,可仿佛没人买账似的,根本没有几辆车。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驾驶着实爽快,可是渐渐也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情,觉得这么开下去,听着窗外的风雨,开到哪里也无所谓了。只有不时出现的金顶清真寺,友爱地提醒着我们,这荒凉的世界,还有真主罩着。

过了临夏,才算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雨淅淅沥沥,车与淋湿的大山狭路相逢,路边是羊群,是草甸,还有面孔黑红的藏民,清真寺也被藏传佛寺取代。在文化意义上,一座山往往就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而跨越分界线,正是自驾的乐趣之一。


拉卜楞的夏天


我们在夏河县的卓玛旅社住下,喝着暖壶里的酥油茶。此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虽是盛夏,却依然需要穿上冲锋衣御寒。街上到处是喇嘛,因为旅社对面就是著名的拉卜楞寺,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是具有6大学院,48座佛殿和昂欠(活佛住所),500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体,列居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漫步在寺庙群里,一排排毫无差别的石头房,是喇嘛们的宿舍。一些喇嘛在巷子里行走,几个年纪小的,正玩一辆电动车模型。与汉地寺院相比,拉卜楞寺更像是一所静谧的佛教大学,这里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生活的重心就是寺庙和里面的僧人。




毫无疑问,这些僧人都是藏传佛教弟子的佼佼者,他们在这里学习、修行,之后将会前往各地传法。据说鼎盛时期,拉卜楞寺有僧侣3600余人,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


三百年过去了。此刻,大夏河依然从寺旁流过,贡唐宝塔依旧在河边闪光。傍晚的光线下,我们推开一间佛殿虚掩的大门,一群年轻的喇嘛正在空场上踢球;我想起宗萨仁波切拍摄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同样是讲述一群喜欢踢球的少年喇嘛,而眼前的情景正像电影中的画面。如果把镜头推向远景,就可看到在佛寺背后的山上,几位僧人的隐居之所。那些蘑菇般的小屋子里,虔诚的信仰者正在对佛陀的膜拜中安静度日。

第二天一早,我们沿拉卜楞寺四周3.5公里长的转经长廊转经。空气清冽,以致呼吸之间都有白雾吐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有1700多个转经桶,转上一圈要将近一个半小时。这还是以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计算,那些磕等身长头的藏民,可能需要大半天时间,才能走完这段路。

与转经长廊并行的,是一条喧闹的街道,充斥着藏族人的店铺、茶馆和餐厅。年轻的藏族女子在挑选衣服,一只山羊悠闲地在人群中散步。我们走进一家茶店,喝甜茶,吃藏包子,四个喇嘛和我们邻桌而坐,我们攀谈起来。

他们都是拉卜楞寺的预备僧,在成为正式僧人之前,还要通过严格的入寺考试。一个叫丹曲的喇嘛说,他希望考入闻思学院的般若部,这样毕业后可被派往属寺担任法台。他今年21岁,为了考入拉卜楞寺,他和朋友们已经自修佛法三四年。

“再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把考试需要的课程学完,”他一边喝奶茶一边说。

与此同时,大经堂,闪烁的烛光正映照着几尊镀金佛像,几十名喇嘛面对面坐着,前后微微摇晃,吟诵佛经。对于像丹曲一样的藏族青年们,这大概是最理想的生活:拥有信仰与热情,置身于纷扰的世事之外。


玛曲,牛羊下山


我们停在卓玛旅店的汽车,清晨结满了窗花,现在已经随阳光融化。天气好得需要戴太阳镜。我们决定前往玛曲,穿越甘南的群山和茫茫草原。

近两年,甘南的路况已有了显著改善。走省道312,从夏河经桑科、科才到碌曲,然后奔上著名的国道213,在黄昏时分就可到达有“黄河首曲”之称玛曲县。

首先穿越桑科草原,尽管路上立着客车夜间禁止通行的牌子,但道路实际上相当好走。最大的挑战,是不断在公路上出现的羊群或牦牛群。

尤其是牦牛,看似憨厚老实地在路边吃草,很可能突然抬起头就疯跑过来。但是一旦熟悉了它们的个性,小心留意,便也不成问题。




路上的景色好得惊人:绵延的青山、大片的草场、葱郁的河滩、弯曲的水道,像芝麻粒一样散落的羊群,还有蓝得一丝不苟的天空。我们不时停车,在阳光下环视四周,想把风景自然而然融入身心,仿佛它们能转化为一层心灵的盔甲,等回到了雾都,便可派上用场。


我们在质朴的碌曲县城,简单吃过午饭,继续向南,开上平顺的国道213。这条大动脉从兰州途经成都,一路到达云南磨憨口岸,与老挝相连。48公里到达错宁乡,尕海正静静睡在甘南大草原之中。它汇集山丘的流水,经舟曲注入洮河,四周至今是原始牧场的景色。


这片高原中的海子,让我们想到新疆的赛里木,西藏的纳木错和玛旁雍错。高原湖泊都有一种孤傲,但大可不必为尕海花上30元门票,因为只要再驱车前行两公里,就可轻松走到湖边。站在无遮无拦的湖畔,任风猎猎吹过耳畔,眼前的一切都是未经开发过的,看不到一丝人迹,只有风和时间眷顾这里,一草一木都与千百年前的景致相同。


快到玛曲县时,要翻越一系列山脉。有时,山顶的雪线就在头顶100多米处。路边是藏民挂起的经幡,在风中剧烈舞动。在坡度平缓的山间,一些藏民正在寻找某种药材——或许是冬虫夏草——佝偻的背影,在高原阳光的折射下,显得近乎虚幻。我能想象他们黝黑的面孔和风吹刀刻般的皱纹。

终于艰难地翻越了海拔3902米的山口,我们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世界也终于像印象派的画卷一般在面前展开。我们看到山下积木般的村寨,一望无尽的草原;黄河像纤细的绸带,在草原上蜿蜒曲折,并在玛曲那里拐出“九曲十八弯”中的第一道漂亮弧线;此后,它将一路奔袭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流入渤海。而在远方,那些我们根本叫不上名字的山脉,浩浩荡荡,如沙盘堆积。


我们熄灭汽车的引擎,久久地站在这里瞭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