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周萨神庙来自:清明谷雨
![]()
周萨神庙史无记载, 19世纪法国人发现这组古建筑时,因当地人称是供奉周萨神的地方,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经考证,周萨神庙建于公元12世纪初,是一座小吴哥建筑风格的印度教寺庙。在代表12世纪初东南亚建筑最高水平的吴哥诸多神庙中,周萨神庙绝对只能算是一座小型的神庙。 来自中国的游客喜欢到周萨神庙一游,因为这是中国政府无偿援助修复的吴哥古迹之一。周萨神庙修复前,是吴哥受损最严重的庙宇之一。中国接手时,这样一个由七座主体建筑和两座附属建筑组成的精美寺庙,除了西门楼保持较好之外,其他八座建筑均已倒塌或部分倒塌。密林深处散落堆积着4000余件几个世纪以来从各个建筑物上坍塌、散落下来的石构件。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主体的中国援柬工作队面对堪称人类未解之谜的古建筑遗址,在没有大规模实际建筑修复经验的情况下,历经艰辛,高质量地完成了周萨神庙的修复。 被还原的周萨神庙石质构件严丝合缝,新旧色彩区分明显,经得起远观近看。周萨神庙建筑布局所反映出来的宗教内涵独具特色,主体建筑中的西塔门、中央圣殿、东塔门与高架甬路、十字平台、神路贯穿于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同时在围墙以内的主体建筑又以象征须弥山的中央圣殿主塔为中心。其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显示出主次分明的成熟组合。周萨神庙遵循印度教山庙的传统,将一座高约19米的中央圣殿主塔建于台座之上,其他建筑围绕在周围。烘托出建筑的庄严神圣。由于建筑体的组合极为紧凑、距离很近,整个院落的空间较为狭小,人在其中,有一种森严而又神秘的感觉,同时又更显中央主塔的峻伟气势。用于建造神庙的砂岩石的质地较为密实,便于雕凿,主要用于建筑外侧结构的砌筑,并被雕刻出各种花饰。红色角砾岩石质地坚硬、孔隙较大,主要用于基础内部结构和内衬墙的砌筑。这种以石材为主体的建筑构造体现出独特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墙面和基座布满雕刻,莲花、天鹅尾等体现宗教色彩的装饰性雕刻,则使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宗教的神秘,圣殿主塔部分的仙女雕像栩栩如生,精美的石刻艺术展现出久远神秘的高棉文化。 点击小图查看大图:
![]() ![]() ![]() ![]() ![]()
|